一位朋友問我學佛之後的感言 果碁法師
多年前,有一位友人同我出遊,發現不是去寺廟就是佛寺,而且生活上還有吃素及持戒,好像要做什麼都不行,綁手綁腳,不能盡情享受生活。
他打趣的問我,這樣生活會不會太消極,而且不像真正過生活。
我回答他,剛開始學佛及吃素的時候,的確感到不太方便,因為20幾年前,素食仍未相當普遍,而且大部份選擇不多,但想想其實佛教徒的需求是很低的,可以吃飽就好,不用太要求,這是食物這一方面。而另一方面即是日常修行方面,剛開始是用禁止的方式,某些事不能做,某些事不能碰,某些東西不能看等等。 的確,對一個剛接觸佛教的人來說,無形的戒律讓他覺得喘不過氣來,認為這些事情有那麼嚴重嗎?
這個問題直到我接觸了很多宗教之後,一貫道、基督教、道教、佛教等,發現各個宗教其實都有他自己的規範,只是說法不同罷了。比如,基督教徒在還未結婚前,是禁止一夜情的,比佛教徒還嚴格。一貫道則是分乾、坤兩道,在道場要三清四正。佛教則是主張五戒,不邪淫等等。
其實,真正的問題不在這些宗教的規範或是戒律,而是人的心態-對一件事情,內心的看法與認知。
一般人,眼睛要看好看的,耳朵聽好聽的,嘴巴吃好吃的,身體要享受好的,全部是感官享受出發,基本需求看起來是無可厚非,畢竟人也是動物的一種,這是一般人的心態。
其實大部份人不知道的是,這些事情,如果你是用自己出發享受的觀點出發,你就是中了佛教所謂三毒-即貪、瞋、癡。如一個人貪求美色(貪),而對方不願意,則開始生氣(瞋),進一步做出不該做的事(癡)。
那眼睛是不是就不能看,耳朵不要聽,嘴巴也不要吃了嗎?不是的,重點是心態-用清淨、平等、覺悟的心態去行日常生活。
內心的心態改變之後,看事情角度會跟之前完全不一樣。
用清淨的心,去看一位帥哥、少女,內心不會起邪念,世間萬事萬物,你會發現每件事情都是美好的。用平等的心去看六道眾生,他們和我們都是一樣的,都有生命、家庭、痛苦和煩惱,你怎麼還會想害他們。用覺悟的心去看事業及愛情,你會發現你不是想要成為首富而已,而是會想要成為像范仲淹那樣的宰相,濟世利人,先天下之憂而憂,後天下之樂而樂。
思無邪,何處非南海;志於道,吾家即西方。
心平何勞持戒,行直何須坐禪。
凡事迴光返照,反觀自省,萬物靜觀皆自得,自然內心不起煩惱,回到那最初的赤子之心,自能得到內心的清淨。
佛教高僧大德淨空法師曾經開示:何謂修行? 修行就是修正我們對宇宙人生錯誤的看法與認知而已!
由此看來,佛教徒跟其他真正信教並實踐於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教徒是一樣的,諸惡莫作,眾善奉行。處在五濁惡世的我們,每天都有看不完燒,殺、擄、掠的新聞,怎麼會說佛教徒對社會貢獻不多,而且不懂生活呢?
朋友聽完,沈默了一會,他答應我回去會試試看,用不同的心態,去看萬事萬物。我也祝福他能有美好的生活。
link to https://i.imgur.com/NGj9fg7.jpg \
link to https://i.imgur.com/HZwc9X1.jpg \
link to https://i.imgur.com/LQ9vLdT.jpg \
靜思語
今天: | ![]() ![]() ![]() |
昨天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本週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本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總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平均: | ![]() 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