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我自己
我很認命,知道自己不可能做成別人,也就死心塌地的做自己了。
我這個人是父母生的,別人給的我可以不要,父母給的,不管多不好,反正我認了。這是活出一生的第一關,吾人在此要展現氣魄擔當的豪情,永遠不做第二人想。老是感傷自己命不好,就不是第一等人物了。
第一等人物,要能自覺自主,知道自己是誰,自己想要什麼,知道什麼對自己是可能的,什麼是自己當該斷然割捨的,不隨波逐流,也無庸標新立異,永遠不誤闖不屬於自己的世界。
第一等人物,也要能自在自得,我的「在」不能靠在別人的身上,我的「得」也不能是別人給的,名利權勢如此,婚姻情愛亦然。這樣才能保證我永遠在,我永遠得,不然的話,人世間一有變動,別人一轉身撤退,我的存在會動搖,我的求得也會落空。
我有價值的自覺,但不批判他人,我可以自做主宰,但不壓迫他人。我自己在,也觀賞別人的在;我自己得,也肯定別人的得。第一等人物,不必把別人比下去,也不想把別人打垮,所以他永遠是第一等人物。
人生的問題本來就在自己的身上。我的寂寞在我沒有自己,我的悲苦在我不是自己,自我的追尋僅能在自我的超越中獲致。可惜的是,人沒有勇氣面對自己,反而把挫折轉嫁,都是天下人的錯!人生的悲劇在傾盡心力做別人,人生的轉關在回頭做自己。做別人自我已然陷落死地,而做自己才是人人皆可能的生路啊!所以,人要認命,永遠不做第二人想!。
讀出一生的美好歲月
人活在世界上,都有天生的「才」與「氣」,才是才能,氣是氣力,才氣、能力人人皆有,只是高下、強弱、多少、厚薄不同而已! 這分與生俱來的「才」與「氣」,是隨著歲月成長的,從童年的天真,青少年的活力到青年的浪漫,到達高峰,此後停止成長,到了中年走向衰鴩元言,被遺忘、被冷落。在這種情形下,時間不代表希望,不給出未來的美景,反而帶來傷感,使人變為舊人、老人。
所以,人活著面對的第一個處境是,美好是短暫的,青春年少是一去不回頭的,我們要活得好,只有一個可能,就是轉短暫為長久。問題是如何轉?答案在「才」要落實到「學」,這樣「才」就不會停止成長而歸於衰退,而會在「學」的園地裡生根;此後是「才學」的生命之樹,日漸枝葉繁茂,開花結果的成長歲月。「才」與「學」結合,可有一世的長久;
學術隨年齡加深擴大,日新又新,讓自己永遠接受新的資訊,增進新的知識,就不會成為舊人或老人了。
人活著面對的第二個處境是,「氣」是沒有方向的,會到處散開流落,我們要改變它,就要把「氣」做一提升,追隨「志」的引導,不僅不會爆裂流竄,揮灑耗盡,而且可以凝聚專注,由尖端而突破,由突破而卓越。人生氣力做一意志的鍛鍊,數十年如一日,一定成為專家。這一來盲動的氣力,就有它的定向了。
「才」落實於「學」,「氣」提升為「志」,一方面長久,一方面崇高,最好二者合而為一。孔子說自己「十有五而志於學」,青春年少,不靠天分浪漫,而懂得讀書,「志於學」,才氣就有根土,有方向了。人生到此,就有了轉機,有了開發。
最好的安排是,每天至少有兩小時的閱讀與體魄的鍛鍊的時間,須列入行程預算,成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,不能說等我忙完了,有心情了,再去讀書,去運動,那就形同放棄。一個人不讀書,光工作,不修養,光做人,等於有支出無收入,收支不平衡,形成嚴重的虧空狀態,這是很可怕的現象,哪天能量耗盡了,豈不是人生停擺?除運動外,當然也可去插花、盆栽、
書法、茶藝,如此,與時偕行,人生就不會鬆散垮掉,正如運動後的身才體形,人的氣質品格,也會有充實美感透顯出來。
每天閱讀,每天鍛鍊,臨睡之前還要問自己:「今天的我,跟昨天的我,是否不同?」自覺長進,就會心安,可以把人間的塵垢污染滌除淨盡,而在喜悅充實中安然睡去,迎接另一個明天。倘若既不讀書,又不運動,每晚躺在床上,會有愧疚,會感不安,而帶著這一天的苦悶傷痛入睡,睡不得安,把這一天的虧欠缺憾,又留給明天,這樣的話,怎麼會有人生的美好歲月與遠大前程呢?
何況書往往是古往今來第一流思想家、文學家的著作,讀書使我們的一生延長許多,擴大很多。我們活著的每一分每一秒,都有幾千年生命、幾十億人口的感動,跟我們同步;那個時節,人生何止是一生一世,根本是幾千年生命匯聚的人生,幾十億人口照面的人生!又何須去傷感人生的短暫,人世的寂寞呢!
走在成長的路上---給青年朋友的一封信
人生路上,最大的挑戰是,我們只年輕一次。寶貴的時光總是一去不回頭。所以,免於老大徒傷悲的唯一途徑,就是少壯多努力,珍惜人生行程的每一階段,並且在每一階段中成長,因為錯過今天,它們永不再來。
對年輕學生來說,成長似乎是天上掉下來的果,不必用力,每天它都會展現在你的面前。這樣一來,就引生錯覺,誤以為時間取之不盡,青春用之不竭。祈\實,生命經不起揮霍,因為,虧欠了昨天,總得挖取今天去彌補,昨天或許是補上了,今天卻挖空了,人生就此轉成了活在今天而今天卻虧空的狀態。
再說,人生行程的每一階段,都有其階段性的成長意涵,少年的想像力,青年的浪漫靈動,都不是其他階段所能取代的獨特品。所以,成長階段的錯,可能就是一生的遺憾了。
"少年不識愁滋味,為賦新詞強說愁",少年男女的身上,有用不完的體力,根本不知累為何物,只要心意觸動,生機情趣立即湧現,生命當下就靈動起來,似乎人間再也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。摘星的少年沒有愁,為賦新詞強說的愁,是沒有對、不著痕跡的情愁,幾分成長的困惑,帶著少許不可知的惆悵,那是美感多於悲哀的愁。
站在人生的道理來說,青少年當該有愁。愁在何處?愁在滿身流動的熱力,不知往何處揮灑?愁在內在激揚的才情,不知往何處安頓?雖生動靈活,而血氣未定,熱力與才情一如無限好的夕陽,是不肯稍作停留,你也留它不住的。青年浪漫,舉手投足,一顰一笑,都是情意,也無不美感。問題是,浪漫是無軌道、無規範的,隨意揮灑完,熱力才情也就消逝無蹤。所以,依恃天生的熱力才情,在人間縱橫來去是靠不住的,因為青春年少是短暫的,而人生是一輩子的事,如讓閃亮靈動的青,沈潛凝聚,轉為一生的長久,這才是青少年走在成長的路上,"不可解於心"的憂愁,"無所逃於天地之間"的責任。
孔子說:"德之不修,學之不講,聞義不能徒,不善不能改,是吾憂也。"修德講學,是轉短暫為長久的不二法門,奔騰的熱力要往修養的路上,飄忽的才情要往學術的路上,化血氣為志,轉才情為才學。有志向作為前,血氣就不會迷失,有學力作後盾,才情就不會散開,而可以落實,成為我們立身處世的資藉。如是,生命在成長,那有可憂的情,那有強說的愁!
青年朋友走在進德修業的成長路上,首先要尋求可以陪伴你一起長大的朋友。人生在世,親如父子兄弟,有時反而不好說話,而三五知己卻可以大發議論,傾吐心曲,可以共學適道,文會輔仁。這樣的朋友,一定要在為學的過程,去建立相知相惜的深厚友誼,若時過境遷,一捲入社會現實功利的計量,忙著武裝自、猜測他人,朋友之間,很難再有無話不談的交情。更本質的思考是,有了陪伴你一起長大的朋友,將會使你的一生,永不寂寞,也永不荒涼。
其次,要閱讀可以支持你成長的書。從小學到高中的階段,大家讀一樣的標準本教科書,那只能支我們考上大學,卻不能支持我們心智的長成與人格的獨立。所以,青年朋友要跑圖書館,讀世界名著,不管是哲人文豪,都可以為我們的一生開出精神的道路來。而且,最好直接讀老師讀的書,或請教某些自己仰慕的學者,當初是讀什麼書長大的,只有讀老師讀的書,或讀陪伴學者專家成長的書,才能縮短差距,快步擠進學術研究的行列。如是,一個廣闊無垠的學術天地,就不會有如外星一般的遙遠,而可以是我們生命存在的精神空間。所以,青年學生別竟日忙著影印上課筆記,蒐集考古題,或專看逍遣性的閒雜書,因為你們實在付不起這麼奢侈的代價,去求取殺時間的樂趣。
第三,要給出使生命高貴的精神品質。我們從小到大,在家庭跟學校之間,所用的心力大多集中在求取知識,學習技能,而很少下功夫去修心養性,開發生命的動源,付出情意和理想,來帶動自己生命的成長。青年朋友在求學認知的過程中,要有開朗的個性:能體諒別人,人生的艱苦能坦然面對,人間的複雜能勇於通過,這樣就可以給出使生命高貴的精神品質。可惜的是,我們每天都在打天下,奮力爭取出線,老在技術效用的層次打轉以證明自己是強者,卻讓自己變成不可愛的人,難以親近而不可信賴,如此,豈不是在名利權勢奔競爭逐的路上,反而把自己給打垮了嗎?
第四,要活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來。這個急遽變遷的社會,有新潮有尖端,而一般人對自我的期許,總在力求突破,走上卓越。這一來,自己的性向才情,很可能會在流行時髦的牽引中沈沒不見了。結果是,成功的人不免有自我失落的委屈,更何況,社會的熱門也在流轉變動中,你讀的科系,不一定可以長久高踞在熱門排行榜上。所以,只有走自己喜歡的路,越過社會的冷門熱門,活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來,這才是屬於我自己的獨門大熱門。捨此而外,不管是社會當令多大的熱門,對自己來說,仍是個大冷門。
人生在世,誰沒有年輕過?然而,經歷童年的直覺、少年的狂想、青年的浪漫,能夠走在成長的路上,而不讓自己後悔感傷的人,又有幾個?今天,一個過來人的回顧省思,正可以作為青年朋友的前瞻惕厲。你現在所過的每一分每一秒,在此後的人生際遇中,都永不再來。所以,除了把握現在與珍惜時光之外,我們再也找不到更實在的人生態度了。
今天,不必多說才氣,也不必高論成功,走出自己的路,實現生命的價值,就是不虛此行了。問題在,如何走出來?如何實現自我?這就是我所說「走在成長的路上」。除了來自青春期的自然動力之外,我們還要有後天人為的修養:第一要尋求可以陪你一起長大的朋友,第二要閱讀可以支持你成長的書,第三要給出使生命高貴的精神品質,第四要活出自己獨特的風格來。人生是「人物」生在「人間」, 屬於「物」的要去修養, 屬於「間」的要去安排,那麼,人生才真正能「生」出來,有「生」才有成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