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常生活中,為了趨利及避免痛苦,自然而然形成一套行為模式,當遇到同樣情境時,便不假思索用後天形成的這套機制去處理,而卻以為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做事,其實已經被後天的「觀念」和「習慣」所操縱。覺察思維、跳脫觀念,才能成就真正屬於自己主宰的人生。
在西方科學中,對於行為的研究,早期最有名的大概要推生理學家巴夫洛夫所作的實驗了。巴夫洛夫的「條件反射」實驗中,讓狗聽到一聲鈴聲後,就給牠食物。久而久之,狗在聽到鈴聲後,本能地會聯想起食物,並流下興奮的口水。
在這個例子中,狗狗的行為習慣最終變成一種機械的運作和反射,有輸入就有輸出,而這也與行為心理學派的理論有異曲同工之妙:只探討刺激和反應之間的關係,把中間的心智過程視為黑盒子的運作,將其忽視。
反觀在精神醫學中的精神分析及精神動力學等領域,則是著重於心智活動對事情本身的詮釋:認為是在本人有意識的情況下,對事物的理解才產生了行為,或是至少是在所謂潛意識的情況下所做出的舉動。不過無論心智活動的本身對行為之塑成的參與程度如何,習慣的形成以及表現常常對本人而言是無意識的。
舉個例子,在商場買東西,您想過自己為何拿起某項產品嗎?或是常在回家後才發現買了很多不需要的東西呢?根據《Habit》(習慣)一書作者馬丁(Neale Martin)的說法,他認為「消費者的消費選擇與行為是自覺且有意識的」這個行銷學的基本假設錯了五十年。
在研究中發現,有85%叛逃的顧客在滿意度調查中表示,他們對原公司的產品或服務感到滿意或非常滿意,不過他最後的行為還是選擇不購買該產品或服務。也就是說,人們實際的選擇常常跟認為要選擇的結果很不一樣,有時甚至完全相反。對此,作者歸納指出,其實人的行為只有5%是經過思考的。從腦部科學、神經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的領域發現,人類95%的行為是由無意識的腦部活動所掌控,一般人根本無法察覺自己原來是一個表裡不一的人。
從腦部科學、神經科學及認知心理學的領域發現,人類95%的行為是由無意識的腦部活動所掌控,一般人根本無法察覺自己原來是一個表裡不一的人。(Getty Images)
由此可見,習慣主宰著一切。人在生活當中,常常為了趨利同時避免痛苦,自然而然會形成一套行為模式。這麼一來,當遇到同樣的情境時,就會不假思索的用後天形成的這套機制去處理事情,而自己還以為是按照自己的思想在做事,其實已經被後天的「觀念」和「習慣」操縱。那麼,要想突破,最重要的就是「覺察」的思維過程,養成不斷去省思自我舊習慣的新習慣,同時跳脫觀念所囿,不斷用新的好習慣去代替舊的壞習慣,才能成就真正屬於自己主宰的人生。
靜思語
今天: | ![]() ![]() ![]() |
昨天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本週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本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總計: |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![]() |
平均: | ![]() ![]() ![](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