亞里斯多德曾言:「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。因此,卓越不是單一的舉動,而是習慣。」
美國歷史上唯一一位連任四屆的小羅斯福總統,從小時候開始,羅斯福的母親就為他安排了很嚴格的作息時間表:上午七點起床,八點早餐,再跟隨老師學習兩到三個小時後休息,十三點吃完午飯後再學習到十六點。醫學上認為人的生理週期在上午十到十一點注意力和記憶力最好,而在下午十五至十六點創造力最旺盛。小羅斯福的學習恰恰被安排在精力最充沛的這段時間裡,從小養成了依據時間規律生活的習慣,不斷持續,最終成就卓越。
在中華五千年文化中,更是不乏習慣成就卓越的故事。東晉時,劉琨和祖逖立志報國。一天夜裡,他們睡的正香的時候,一陣雞鳴把祖逖驚醒。祖逖往窗外一看,天邊掛著殘月,東方還沒有發白。祖逖叫醒身邊的劉琨,對他說:「你聽,雄雞在催我們起床了。」天上還是滿天星斗,萬籟俱寂,但兩個人高高興興地拔出長劍舞劍起來,只見劍起劍落,如兩道閃電在夜色中閃爍。自此,他們每天一起堅持在晨曦中苦練,互相切磋技藝,研究兵法,後來都成為晉朝的名將,報效國家身先士卒,立下赫赫戰功,深受百姓的愛戴。
而在同一時代的陶侃,從小就受母親薰陶養成了良好的習慣。有一次,陶侃差人送魚給母親。母親十分生氣,叫來人連同原物帶回,並附上一封信寫著:「你現在管漁業,就拿官府的魚送我,如果以後你管理錢糧,豈不要把官府的錢往家裡搬了嗎?」陶侃看完信後深感懊悔,暗下決心不負母親期望,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清官。
後來在陶侃被貶到廣州之後,每天早上都把一百塊磚從前院搬到後院,晚上又把一百塊磚從後院搬到前院。鄰居看在眼裡,覺得很奇怪,問他為什麼這樣做?陶侃說:「我現在過著安逸的生活,不如此的話,以後要打仗恐怕就難以勝任了。」當他回到荊州後,儘管公務繁忙,可是仍堅持每天搬磚,以此磨練自己的意志。回顧陶侃一生,擔任侍中、太尉、大將軍,身居高位重權在握,但始終勤於職守、廉潔自律,保持自己的氣節不變,極為後人所推崇。
「行動養成習慣,習慣形成性格,性格決定命運。」西方心理學的研究,指出了一個關鍵,人的行動塑造著習慣,久而久之習慣就成了這個人的一部分,形成了他的生命性格,反過來成為人的主宰、命運的關鍵。
改變僵化觀念 突破壞習慣
馬戲團裡表演的大象,都是從小就開始訓練的。小象很調皮,但是力量也小,用繩子把牠拴在木樁上,經過多次掙扎都無法將木樁拖出來,時間一久也就放棄了。長大以後,大象粗壯有力的長鼻子,可以輕而易舉地把一噸多重的物品抬起。但馬戲團的訓獸師只要用一根小木樁,就可以將牠們安然綁住。大象以為永遠無法掙脫束縛,卻不瞭解自己的體力已有很大改變,也不再願意嘗試。這就是觀念的束縛!人不也是如此?
彼得.聖吉(Peter M. Senge)在《第五項修練》書中談到了自我超越與改善心智模式。「心智模式」簡單的說就是習慣,無論是思考或行為的習慣,當我們遇到相同或類似的事情常常「不再」或「不用」思考,依循過去的經驗而做出反應。尤其是成功的經驗,經常會讓人掉進「成功的陷阱」。那麼此時「意識」的本身就變得相當關鍵,對自己的習慣保持觀照,進而才能突破、改善,如同古人吾日三省吾身,養成覺察習慣的新習慣。
那麼覺察到不好的觀念或習慣之後呢?這麼簡單就能有所改變了嗎?針對這個問題,威廉.詹姆士(William James)在一八八七年發表了一篇關於改變習慣的研究,曾給出數個重要建議:首先,要找到改變的動機,發掘那些對自己產生不良效應的習慣,並且要求自己改變。再來要避免試圖在短時間內做太多變化,但要強迫自己立刻行動。美國知名的作家馬克吐溫也說:「習慣是很難打破的,誰也不能把它從窗戶拋出去,只能一步一步地哄著它從樓梯上走下來。」而當新習慣逐漸形成之際,必須絕對避免破例,否則將會破壞整個努力的成果。當形成新習慣之後,就要以意志力持續堅持,直至徹底改變。
養成好習慣最困難的階段,就是知難行易和如何堅持下去。(AFP)
華盛頓大學的研究指出,制定新年計畫的人,其中只有63%能堅持兩個月。那麼除了不斷增強自己的意志之外,是否有一些輔助的方法呢?首先要樹立一個清晰、詳細的目標,籌劃一個實際可行的策略。並且同一時間只專注於一個目標,也不要指望一蹴可幾。